二战时期,史迪威看不上蒋介石,却对朱老总非常佩服
“花生”这个外号,是史迪威在日记里给蒋介石起的。听起来像随口一嘟囔,其实把这位美国将军的愤懑全倒了出来:嫌蒋个子小、格局更小,整天把美援当私产,前线却按兵不动。1944年10月,矛盾终于炸锅,华盛顿一纸调令,把史迪威召回,表面是“战略分歧”,说白了就是“你们俩
“花生”这个外号,是史迪威在日记里给蒋介石起的。听起来像随口一嘟囔,其实把这位美国将军的愤懑全倒了出来:嫌蒋个子小、格局更小,整天把美援当私产,前线却按兵不动。1944年10月,矛盾终于炸锅,华盛顿一纸调令,把史迪威召回,表面是“战略分歧”,说白了就是“你们俩
将近两个月前,已经预感到滇缅危机的中方,主动向腐国表达,可以派遣精锐部队入缅配合英军作战,并于1941年12月23日,中英双方签订《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》。
1944年,一个注定要在海上输掉战争的国家,却把最后的国运押在了广袤的中国陆地上。
大伙儿正襟危坐,听着一项项人事安排,都想着怎么把日本人赶出去。
1946年10月12日,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家医院里,史迪威将军弥留之际。
在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之前,蒋的想法是,尽量能拖的更久一些,准备(尤其是军事上的)能更充分一些。
1944年12月2日傍晚,重庆电台里一条加急密电打破了冬夜的沉闷:日军第11军突入贵州,占领独山,距离贵阳只剩六十公里。短短几十个字,将西南战局的绷紧神经瞬间拉到极限。
说到抗战,人们常常记得八年艰苦卓绝的正面战场、敌后战场,但有一段尘封却最痛的记忆,总被人忽略——那就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浴血奋战。
若要归纳关键事实,当年出现了几根明线1943年开罗会议提出“联合政府”,遭拒;1944年2月白宫促派北上观察;同年豫湘桂战役使国府失地、美军轰炸计划受挫;7月22日与8月7日,延安先后接机,合计十八人;史迪威于当年秋被撤,成为放行观察组的政治交换。
“二号人物”这四个字,听起来像副驾,其实更像备胎——随时得顶上,又绝不能抢方向盘。
1943 年,缅甸战场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战略博弈的焦点。英美两国为说服蒋介石持续向缅甸派遣远征军,精心编织了一张充满诱惑的承诺网络 —— 强大的海军支援、明确的两栖作战计划、充足的物资补给。然而,这些看似诱人的保证实则多为空头支票,背后是英美基于自身利益的算计
3刚过了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,我曾记录过的抗战老兵有的也参加了阅兵仪式,但他们大多已辞世,之后我也会陆续回访健在的老兵爷爷,聊聊他们的近况。
一条是生路。跟着盟军总顾问、美国将军史迪威,以及溃败的英军,撤往印度。那里有盟军的基地,有补给,能活命。
那年头,风云变幻,谁的名字能被老家街头巷尾念叨?有的是刀枪,只怕没几人能顶得上朱老总这个分量。让我说,世上真有那种会打仗、不显摆的人,朱老总就是典型的一个。你说他低调吧,其实脚下的路,一个人能走,对手拦不住;说他厉害吧,有本事却不爱挂嘴边,做事像流水,干完谁都
1949年1月31日,台北。风里裹着些槐花香。蒋介石翻开日记,笔锋一顿,写下“此次革命剿匪之失败并非失败于共匪,而是失败于俄史,亦非失败于俄史,而是失败于美马。”那一行字停在日记本页脚——只留给自己,不必跟别人说。